我们既要看到孔圣人作为汉武帝时代以来成为国家统治工具的一面,也要看到孔圣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共同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作用的一面[28]。
霸道是纯粹争权夺利、以自私用智作为工具的政治权谋。[33](北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22页。
二程认为,秦汉之后的历史与三代圣人之治相比,只是架漏牵补度日。[12]正是看到了王安石新学的巨大影响和危害,所以二程认定这种危害超过了佛老之学,他们认为,今日的大患是介甫之学,所以要想在现实条件下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生态环境,必须先整介甫之学。虽然二程对三代也加以赞美和认同,但对他们而言只是儒家传统思维的一贯方式而已,谁都不可能将以往的儒家传统,特别是包括孔子在内的理想视域彻底否定掉。程颢说: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18](北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390页。
程颐说:变革,事之大也。而此时政权内部潜藏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同时他进一步把这个趋势纳入他的天地人主一也的宇宙观里,加以神圣化,视为天道的一部分,这就是他所谓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朱子从道统论到〈皇极辨〉的思想发展隐藏一个思想困境,一方面他在道统论里把君统从道统分出来,显然蕴涵他对历代君统政治很不满,很悲观。以此为基点出发,董仲舒认为君主的皇权统治,是达到儒家治平的理想的唯一途径,而天子的任务就是去配天,去则天地或法天地,或副天为政。在这篇演讲里,我认为儒家政教关系思想发展的起始,是以殷商的宇宙王制观与周初的天道观为背景而结穴于天命说。在宋明理学里因此有三代与三代之后的二层史观,这就是人类生命发展的第二部曲。
谈到天理时,他有时也特别强调理世界为一无形体无方所之净洁空阔的世界。这两部书环绕治道与治法两个主要范畴而展开,后来变成儒家主流政治思想的基本范式。
但这心灵秩序不仅内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且也客观化为一个神圣的精神传承。五、总结 方才我花了大约一小时的时间,对儒家的政教关系的思想发展作了一个重点的综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帝王的道德精神权威不但被视为普世性的,而且也是宇宙性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宗教性的。不错,如前所言,他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意识。
月令篇的思想主旨是以阴阳五行的观念为间架来解释宇宙的空间构造与时间运行。前者后来演变成儒家政教关系思想发展的主趋。后者的出现与晚唐北宋以来历史大环境的变化很有关系。但问题是:如我在前面指出,儒家的核心观念——天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迁移与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变化,使得儒家的核心思想失去了它的超越性,与它对现实政治社会秩序基础的超然独立的批判立场。
自登基以后他勤奋好学,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都有辉煌的成就。战国时皇帝,该孟子做。
他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政源神话(genesis of political order),说明政治秩序的起源。
除了超越意识之外,天的信仰也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道德价值意识。因为我认为只有以这一段文化的演变为背景,我们才能深入地掌握儒家思想在这方面兴起与展开的原委与意义。更具体地说,它是在宇宙王制的基本观念架构内,接受了天道的超越意识与道德意识。但他是发凡起例之人,也就是说在基本构想上,《纲目》是他的思想产儿。经过唐宋的持续发展,已经盘据在佛道两家的政治社会意识。董仲舒这些观念显然是上接《礼记》的月令与明堂等篇有关王制的思想。
然后在这样一个宇宙观架构里面,把天地间万事万物以万物化生与以类相感的原则组织进去,使得万事万物互相关连,互相配搭,互相感应,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关联感应系统,贯串着、笼罩着、维系着整个宇宙秩序。三年之后淳熙十九年(1192)他作〈皇极辨〉。
这种不稳定的均衡,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根据方才的董仲舒思想的分析,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政教合一是他思想中的主位,帝王既有政治元首的权力,也有道德教化与宗教祭祀权力。
甲骨文显示,殷王的最高权威是基于他是唯一的宗族之主,能与最高神——上帝沟通交涉。但重要的是,这王位制度本身不能变革。
三、汉朝儒学 关于汉朝儒家中有关政教关系的思想发展,我准备以董仲舒为代表人物做一些重点讨论。也就是说,孔子所代表的二元权威只是表面的,形式的,没有实质意义。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已失去传统道德与政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就此而言,天命说的实化趋势可以说是以宇宙方位、时序运转为取向的殷商宇宙王制的延伸与扩大。
如何从上提携引导?如何治而教之?这就是宋明道学政治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宋初道学是如何回答这问题? 如前所示,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主流对这问题的认识是:一般人要德化,必须要靠他们所谓的王制与王教的制约与感化。三代是公,三代以下是私。
他不但综理一切有关宗族的重要事务,而且也是祭祖仪式的主祭司。政治必须德化,而德化的原始典范就是尧舜三代的圣王体制。
在帝学的提倡之下,《大学》变成皇帝与太子的经筵教科书。但周初的文献已经显示初步的反思性,反映于根源神话(origin myth)的出现。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名教逐渐渗透入佛道两家。因而在儒家的入世观念里,德性是兼涉个人与群体生命,而群体生命的德化就少不了政治。这里我想就人极意识的两个重要方面作一些简要的说明。三代代表正常的理想实现,三代以下代表反常的堕落与黑暗。
而前者认为,孔子是古代文化上有开创性、有特殊地位的先知圣哲。难怪他作这样的结论:天不在天而在君矣。
这是朱子思想与整个道学的一个关键性发展。也可说他是每个宗族的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
大家知道宋明的道学发轫是以晚唐至北宋初期的思想大变化为背景。实际上朱子的道统论,已经蕴含了这个认识。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j3c3u.scrbblr.org/cxm/334.html
上一篇
阿瑞奥拉:我崇拜大克里琴科
有话要说...